Want to see content fro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ontinue
Games
演奏回饋:音樂遊戲中關鍵卻常被忽略的樂趣骨幹
音樂遊戲是一個啟發與簡化自樂器演奏的遊戲類型,一款音樂遊戲的樂趣除了曲目,同樣重要的是演奏的回饋感
由 緋星 編寫
5 min readPublished on
雷亞遊戲的《VOEZ》在典型落下式譜面中加入優美的視覺表現
雷亞遊戲的《VOEZ》在典型落下式譜面中加入優美的視覺表現© Rayark
朋友們,實不相瞞這篇要聊的東西有點冷僻。這篇的主題是音樂遊戲,而且不是介紹你有哪些音樂遊戲好玩,也不是教你怎麼打好音樂遊戲,而是把音樂遊戲這個類型的其中一個構成要素「回饋感」特別拉出來大書特書,簡直是冷知識中的冷知識。但作為一個音樂遊戲玩家,這實在是我想討論很久的話題,「回饋感」在一款音樂遊戲中影響樂趣極其重要,但卻是許多音樂遊戲作品沒有放在優先位置考慮的東西。
所謂的音樂遊戲,是一種從演奏樂器的行為啟發、簡化、抽出樂趣的部份,同時減少練習需求、增加容錯空間而成的一種遊戲類型,因為演奏行為的簡化,我們實際在玩音樂遊戲時操作到的按鍵(或其他擬真操作)相較真實演奏樂器單純非常多,所以比起演奏音階,跟上節奏才是這類行遊戲中真正的核心所在。所以音樂遊戲同時還有一個很常見的稱呼為「節奏遊戲」。
《Deemo》是一款很Old School的落下式音樂遊戲作品
《Deemo》是一款很Old School的落下式音樂遊戲作品© Rayark
事實上如果從遊戲進行的角度切入,你會發現所有的音樂遊戲都必然強調跟上節奏,卻有沒有幾款真正要玩家跟上音階。像是《太鼓之達人》、《青春鼓王》等作品都是純粹節奏型的作品,按鍵數有限下有音階演奏的作品也是極為模擬性的,換言之如何讓玩家更鮮明的感受「節奏」會是一款音樂遊戲玩起來多有Feel的重點。(當然音樂遊戲這個稱呼是沒問題的,在跟上節奏的同時好好享受音樂也是這類遊戲的核心樂趣)
讓節奏鮮明,這件事該怎麼做呢?其一是選用曲目方面,樂曲本身就充滿節奏感時,玩家自然會跟著律動。不過一款音樂遊戲總會試著多收錄各種風格的音樂讓玩家能換換口味,當抒情慢歌登場時,或節奏比較飄的爵士風格曲中,如何讓玩家更容易掌握節奏的重點就落到了「回饋感」頭上。
《Hachi Hachi》使用的圓形譜面是落下型的概念變種
《Hachi Hachi》使用的圓形譜面是落下型的概念變種© SkytreeDigitalLimited
所謂的回饋感,就是你進行了一個動作後收到的回饋反應,就像是按下鋼琴鍵,手上會有按下一個鍵的手感,而耳中會聽到對應你動作該得到的演奏音。按在哪個音階就會聽到哪個音高、按的重了就會聽到更重的音響,這些就是所謂的回饋感。啟發自樂器演奏的音樂遊戲,如果要真正傳達演奏樂趣,可以簡化的東西再多,也不該忽略的正是這個靈魂。
在大型機台時代,音樂遊戲的回饋感問題並不那麼大,因為大型機台的框體本身會提供良好的觸覺回饋。你按下一個鍵本身的動作與按鍵回彈,甚至物理性的按鍵音都成為演奏回饋的一部分,即使軟體內容沒有針對回饋感著墨太多也不成問題。《太鼓》與《青春鼓王》等擬真模擬打擊樂器的作品就更不用說了,除了沒有要求姿勢標準外,動態上是幾乎100%雷同的。但在登上其他平台,尤其是平板與行動裝置後,是否掌握好回饋感表現變成一個重要卻時常被忽略的課題。
從線到面是《Cytus》這類音樂遊戲的譜面概念,此外也有從面到立體空間的舞蹈型作品
從線到面是《Cytus》這類音樂遊戲的譜面概念,此外也有從面到立體空間的舞蹈型作品© Rayark
音樂遊戲表現回饋感最理想的方式,是演奏出來的音樂完全受你的按鍵輸入影響,你按的慢了對應的音演奏起來就慢,《青春鼓王》就是標準的例子。這種呈現模式真正模擬了演奏樂趣,但相對製作成本是高的,因為你需要的不只是一首在背景播放的音樂,製作者必須把音樂中的聲音分層拆解後連結上操作輸入。所以實際上這麼作的音樂遊戲並不多,而且這個模式也有讓生手玩家因為不上手,演奏出歪七扭八的音樂,而削減遊玩欲望的缺點。
其次是一個許多遊戲使用的折衷表現法,在演奏時的輸入點配上按鍵音,經典的例子是《太鼓之達人》,在背景音樂之外加上「咚」與「咖」的鼓聲。在上週發售家用版最新作的《初音未來 Project DIVA》也是使用這個作法的遊戲作品。這種作法玩家可以透過按鍵音回饋明顯感覺自己的打點在哪,缺點是喜歡享受歌曲本身的人會覺得受到按鍵音干擾,不過同時也有不管打得好不好音樂本身都很好聽的優點。有些作品會使用硬體振動代替按鍵音。
而最糟糕的一種狀況,就是沒有按鍵音、沒有對應的演奏變化,只有一些視覺上的特效,和告訴你有沒有演奏成功的成績顯示。音樂放音樂的,玩家打玩家的。這種作品根據視覺設計好壞會有很大的表現浮動,有些作品雖然單靠視覺回饋可以達成讓玩家跟上節奏的目的,但有些作品卻不然。
所謂的「玩起來沒Feel」的音樂遊戲,很多人會以為是因為歌曲不喜歡,但更大的問題往往是出在回饋感太差,難以跟上樂曲節奏這點。許多全新音樂遊戲聲勢十足的登場,卻沒能長久受玩家青睞,因為這些作品犯了最根本問題:強調了玩法噱頭、注重了畫面表現,這些固然值得欣賞,卻忽略了何謂音樂遊戲的本質。
一款優秀的音樂遊戲,最不可或缺的是提供演奏樂趣。而「演奏樂趣」不會來自任何花巧繁複的設計,如何讓人更融入樂曲中才是本質所在。
幾個月前,筆者和大家分享過當時名為《別踩白塊兒2》的一款作品,雖然明顯最初並不是作為音樂遊戲規劃而成,但最終卻因為優秀的演奏回饋表現等理由,最終成為一款結構簡單卻表現優秀的音樂遊戲作品,而且因為少了「音樂遊戲」這個會嚇走新手的大旗也讓許多玩家更願意嘗試接觸。沒多久之後,這款遊戲的中文名稱已經正式改為《鋼琴塊2》。
在大型機台的榮光時代過去後,最適合音樂遊戲發光發熱的舞台也已經不在,如今的音樂遊戲相對已經是屬於小眾的愛好。遊戲進入行動裝置的戰國時代後,仍然有台灣的雷亞遊戲陸續推出《Cytus》、《Deemo》、《VOEZ》,以及香港SkytreeDigitalLimited的《Hachi Hachi》,持續在音樂遊戲領域推陳出新,感謝這些團隊讓我們能延續愛好音樂遊戲的熱血。但令人稍嫌遺憾的是這些作品在演奏回饋感方面大多著墨不深,如果未來我們玩到的作品能在回饋感方面上有令人驚艷的表現就更好不過了。
想要更多遊戲/電競相關深入報導?
請隨時回來 Red Bull遊戲頻道觀看最新資訊吧。
想要隨時掌握 RedBull.com豐富精采內容嗎?
歡迎在此下載 RedBull.com/app,時時刻刻觀賞挑戰極限的爆發力。
或在社群媒體上關注Red Bull:
Games